学院动态

学院动态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学院动态 >> 学院动态 >> 正文

【江西新闻】赣南科技学院“红矿魂 钨金行”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矿区解码百年钨矿的传承密码

作者:吴国豪 曾麟翔 周可欣     编辑:刘辉    发布日期:2025-07-12    点击:



江西新闻客户端讯(吴国豪 曾麟翔 周可欣)近日,赣南科技学院“红矿魂 钨金行”暑期社会实践队循着矿冶文化的脉络,深入江西大吉山钨业有限公司,开展“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——文化赣鄱行”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。队员们在工业遗产中触摸历史温度,在红色故事里汲取精神力量,在绿色矿山中探寻发展智慧,在与老矿工、老党员的对话中读懂“为国采矿”的初心,用青春视角解读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法则,为新时代矿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年思考。

▲实践队参观工人文化宫

实践队队员们俯身细看,泛黄的图纸上,竖井50米一层的开拓系统标注清晰,“这种分层布局既便于控制顶板安全,又能精准追踪矿体走向,是老一辈工程师智慧的结晶。” 工作人员结合生产实际解读,让队员们对“工业遗产”有了具象认知——这些保存完好的井巷、选厂设备、苏联专家楼,不仅是生产工具,更是我国稀有金属工业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的活态博物馆。

▲实践队在苏联专家楼对话矿区退休老人

▲实践队在矿区工作现场学习并合影

“钨业报国”的信念在实践队与退休老工人的对话中不断升温。当听到老矿工们说:“那时候井下虽已有了蓄电池矿灯,但亮度不足,遇到断层区还得靠手电筒补光;竖井提升机是有了,可遇到停电就得靠手摇绞车慢慢升井,条件比现在差远了,可全矿上下没一个人想走,都说矿山需要人,咱就不能当逃兵。”队员们终于理解了矿区那句标语的分量——“矿在人在,矿兴国安”。这种信念在新时代有了新的表达。2024年,大吉山钨业生产的两千余吨钨产品。

▲实践队在大吉山镇打卡合影

如何让沉睡的工业遗产焕发新生?这是实践队进入矿区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。据了解,2020年起,大吉山钨业有限公司投资4000余万元对矿区主要道路,建筑,景观环境,路灯等附属设施进行了建设、修缮,矿区生活环境得到了巨大提升,加上大吉山钨矿工业遗产较为完整,加之毗邻国家九连山保护区,生态环境良好,具有独特、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。实践队队员一致认为,可以全力推进矿山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建设,规划一条从钨的发现、大吉山钨矿开采历史沿革到现代企业井下矿石开采、运输、提升、选矿、产品展示等生产全过程的精品路线,打响品牌建设。充分利用“大吉山钨矿”入选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的品牌优势,以独特的矿业遗迹为核心,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,打造以钨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工业旅游,建设矿山博物馆、矿洞探秘、小火车旅游、地质科考、康养胜地等为一体的特色景点,逐步成为当地旅游新坐标。

从镐尖火花到青春誓言的初心接力

矿冶文化是什么?是老矿工手中的钢钎,是女矿工肩上的矿灯,是新一代工程师电脑里的三维模型,也是从工业遗产保护到绿色技术创新的转型。在参观矿区工人文化宫以及对话矿区退休老人的过程中,实践队队员们逐渐明白了如何传承矿冶文化。

▲实践队传承矿冶文化

返程之前,实践队在全南县梅子山烈士纪念碑前举行“传承红矿魂”仪式。纪念碑镌刻的“为有牺牲多壮志”与远处的钨矿竖井遥相呼应,构成一幅“革命精神与工业精神”交融的画面。实践队的探访,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溯,更是一场精神接力——青年学子在工业遗产中读懂责任,在绿色转型中看到方向,在代际对话中明确使命。正如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实践队员在日志中写道:“此次社会实践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,更让我对矿工们和老一辈工人充满了敬意和感激。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,他们的精神将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,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,为祖国的矿业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

媒体链接:https://www.jxxw.com.cn/content_html/html/55/p/pc/2025/07/13326313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