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院现设有采矿工程、矿物加工工程、测绘工程、土木工程、工程造价、食品科学与工程6个本科专业,在籍学生1711人。学院师资力量雄厚,拥有一支年龄、学历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、工程实践与教学经验丰富及科研实力强的师资队伍,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(含柔性引进计划1人),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91.39%以上,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37人,占比39.78%,具有高级职称以上教师31人,占比33.33%。其中,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,江西赣鄱俊才支持计划1人,江西省金牌教师1人,苏区之光人才1人,省级“双师型”教师26人,赣州市特聘科技副总人才7人。此外,学院还常年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技术骨干来校讲学和任教。
学院教学条件完善。学院下设采矿工程教研室、矿物加工工程教研室、测绘工程教研室、土木工程教研室、工程造价教研室和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。拥有赣州市资源与环境遥感、赣州市矿山地质灾害预防控制与生态修复、赣州市智能建造等重点实验室,建有完善的专业教学科研实验室,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室、采矿综合智能实训室、化学选矿实验室、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、结构实验室、力学性能实验室、全过程造价管理综合实训室、BIM中心、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验室、测量实验室及相关的试验设备等实验室。学院与安徽铜陵有色集团、章源钨业、龙桥铁矿、广东天高矿业、广西高峰矿业等公司建立实习实训基地40多个,重点建设“产教融合共同体”,入选全国无人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,全国食品智慧加工与检测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。
科研条件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。转设以来,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89篇,包括SCI 35篇,EI5篇,中文核心26篇,教改论文23篇,发明专利3项,软著13项,实用新型专利20项,软件著作权转化2项,发明专利转化3项,实用新型专利转化6项;立项国家级课题1项,省级纵向科研项目24项,校级教改12项,立项赣州市社科课题13项。江西省党建课题1项、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15项。立项横向课题41项;发表专著一部,获批科研创新团队2个,学术带头人3人,出版教材1部。近年来,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大创项目50余项,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项目20余项。建有校院共建专业社团“BIM建筑信息协会”,依托现有优势学科,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,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、全国英语大赛和全国广联达算量大赛等比赛中屡创佳绩。2024年,学院学子共参与各类学科竞赛200余项,获得专业学科比赛国家级91项,省级62项,校级81项,获奖学生累计500余人次,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。
学院坚持五育并举。转设以来,学院学子获评江西省暑期三下乡优秀个人、江西省大学生“自强之星”,赣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;在“挑战杯”赛事上,学院学子共获得省级奖项7项;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连续两年获江西省“强国有我、青春有为”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和优秀调研报告,三名学子获评学校2024年“十佳大学生”荣誉称号。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,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年均20%左右,就业率保持在85%左右,其中考取研究生和公务员和参军入伍的人数逐年增加,并涌现出一大批就业创业先进典型。
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恪守“明理精工,求是创新”校训,强化内涵建设和质量保障,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,为培养“明德行、懂理论、精实践、善创新”的“两层半”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不断努力奋斗!